英语学习 学英语,练听力,上听力课堂! 注册 登录
> 英语学习 > 英语学习方法 >  内容

英语教学:母语负迁移现象对中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所属教程:英语学习方法

浏览:

2021年10月06日

手机版
扫描二维码方便学习和分享

摘 要:母语负迁移现象是指学习者已经获得的母语规则及习惯对外语学习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本文主要探讨了母语负迁移现象的典型表现及其成因,并对中学英语教学提出建议:坚持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并重的原则;注重文化意识的培养;加强词块教学。
  关键词:负迁移;交际能力;文化意识;词块教学
一、引言Ellis(1994)指出,语言迁移是指学习者已经学习的语言(母语)知识影响二语(外语)的习得和发展的现象。母语迁移可分为两种,即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母语的语言规则和习惯与外语相一致,学习者可依靠母语与外语的共同点来促进学习,加强交际,以期更好地掌握外语。这种正迁移对学习者的交际来说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负迁移正好相反,借用的母语形式,不符合外语的习惯,或者不被该语言的本族人所接受,反而会造成语言错误及学习困难。而且,由于学习者不由自主地将母语的特性和结构迁移到外语上,造成语用失误。母语和外语的差异越大,负迁移现象越多,学习的困难也就越大。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正迁移的规则即使教师不教,学生也基本能掌握。例如,英汉句式中有相同的地方:我喜欢这本书。= I like this book.
  因此,基于基本概念的一致性以及基本句型的相似性,在初学阶段,教师应尽量调动学习者已有的母语信息,充分发挥母语对英语的正迁移作用,这对学习英语是非常有益的。但对负迁移这种语言现象,教师如果不加以指导,引导学生去认识,则会造成语言交流中的障碍与误解。本文从交际中的负迁移的典型表现、成因及其对中学英语教学的启示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负迁移的典型表现从干扰因素方面来看,负迁移可分为两大类:语言负迁移和语用负迁移。语言负迁移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和句法三个方面 ;而语用负迁移则主要涉及交际者母语的文化习俗。
  (一)语言负迁移1. 发音不清楚。有的学生把“I have been tothe place(.我去过那个地方。)”说成“I have beento the palace.(我去过那座宫殿。)”从而导致对方误解,对方会说“:Great! What do you think of it?”又如“,She is verythickwith her neighbors(.她和邻居的关系很好。)”被中国学生说成“She is verysickwith her neighbors(.她对邻居很反感。)”两者意思截然相反,造成了很大的误会。
  2.词汇选用不当。在制作海报中,有人将某公园的出口处贴上英文标识“Expor(t出口)”,殊不知“export”是进出口商品的“出口”,这里的“出口”是指出去的地方,应该是英文中的“Exit”。再如“,Yourfoodisquitestrange.Itdoesn’tagreewith4me(.你们的食物很陌生/不同,我不适应。)”由于说话者使用了“strange”一词,这往往会引起英美人的尴尬与不满,认为说话者不礼貌,为什么说他们的食物很strange(古怪)。较恰当的表达应该是“Yourfoodisquitedifferent.Itdoesn’tagreewithme.”
  3.句法错误。学生常说“:I very much like thebook(.我很喜欢这本书。)”其实,正确的表达方式应该是“:I like the book very much.”另外“,这幢房子是属于布朗先生的。(This house belongs to Mr.Brown.)”常常被误说成:“ThishouseisbelongedtoMr. Brown.”“有些男孩子在踢球。(There are someboysplayingfootball.)”被误说成“:Therearesomeboys play football.”
  (二)语用负迁移1. 称呼。我们的学生经常说:“Good morning,Teacher!”或“Good morning, Teacher Zhang.”而英语中通常称老师为“Mr/Mrs/Miss Zhang”之类。
  2. 打招呼与道别。中国学生遇见英美交换生,常常很热情地问:“Haveyouhadyourmeal?(你吃了吗?)”,却被对方理解成想请他吃饭。而当他们问英美交换生:“Whereareyougoing?”时,又会招致对方的不满,认为是在干涉他的私事,反应很可能是“It’snoneofyourbusiness(.你管得着吗!)”。其实,最简单的问候方式就是:“Hello.”之类的用语。在道别时,一句“Goslowly.(慢走。)”也会让英美人很恼火,他们会想“:WhyshouldIgoslowly?Iamstrongenough!(我为什么要慢走?我身体很棒呀!)”说句“Bye.”“Seeyou.”之类就可以了。
  3. 答谢。中国学生常把“It’s my duty to doso.(这是我应该做的。)”当作答谢语,来回答本来应该用“You’re welcome.”回答的话。岂不知,在英语里,“It’s my duty to do so.”这句话含有“不得已而为之,因为职责所在”之意。
  三、负迁移现象产生的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些交际中的负迁移现象呢?在诸多原因中,笔者将其分为两个方面:学习者方面的原因和教师方面的原因。从学习者角度来看,交际中产生负迁移原因之一是学习者语言能力不强。这里的语言能力是指具备说出意义正确、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的能力,主要体现在使用语言形式的准确性上,即Hymes(1972)所说的“辨别什么是合乎语法规则的能力”。交际中语言负迁移属于语言能力不过关所致。语言能力是保证正确使用语言的基础,不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则不可避免地导致交际失误。
  前面提到的语音问题,即是由于英语和汉语之间在发音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导致的,这两种语言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语系。例如:汉语的音节结构比较简单,通常是单辅音加元音,所以我们在读以辅音加辅音开头或结尾的英语单词时,总习惯性地在两个辅音之间加上一个元音,将“place”读成“palace”。而对于在汉语中找不到近似的发音的一些单元音,我们对发好这些音和包含这些音位的单词和句子有一定的困难,比如汉语发音中没有/θ/这个音,导致读成 /s/,“thick”读成“sick”,造成歧义。
  词汇选用不当则是由于当学生开始学习第二语言时,会很自然地用自己的母语词汇去对应第二语言的词汇。但由于历史背景不同,汉语中的词汇与英语中的词汇不可能是一一对应的,即使大体对应,在具体的使用中,受到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的影响,在词义以及用法上也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在语序、表达结构以及句式方面也有所不同,如果学生仅根据汉语意思来掌握英语词汇,将两种词义直接对应,就会产生错误。
  对应到句子当中,就出现了望文生义,将英语与汉语比照翻译的现象。原因之二是学习者语用能力不过关所致。语用能力主要体现在具体情境中语言运用的得体性方面。由语用能力不足导致的负迁移主要是由于受汉语干扰,错误地将汉语表达方式套用到英语中去,或者将具有不同语用特征的英语同义结构当作是完全同义,不加选择地使用。例如:将“Never mind.”与汉语的“没关系。”完全等同起5来,错误地用于应答别人的致谢;将“Of course.”
  与汉语的“当然。”等同起来,而“Of course.”并非在任何场合都与“理所当然。(Yes, indeed/certainly.)”等值。例如:
  A: Is this a good restaurant?
  B: Of course.
  这里的“Of course.”的言外之意为“What astupid question.”如果语用能力不足的话,则往往在交际中造成误解。
  原因之三是由于两种文化差异所致,这也是造成交际中负迁移现象最常见的一种原因。由于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习惯,而这些文化差异直接影响着语言的使用,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说不懂或不了解谈话双方的社会文化差异,就会很容易出现负迁移,犯“文化错误”,造成交际语用失误。
  语言研究者曾把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礼貌用语进行对比,并把它们分为两种:一种是非对应的,另一种是部分对应的。前者对语言学习者来说可以造成很大的困难,当学习者在目的语中找不到合适的礼貌用语时,很可能会把母语的用法直接迁移到目的语的交际中去,这种做法虽对交际有很大的帮助,但对目的语的使用者来说很可能觉得文本上有些古怪,甚至造成误解。如前面所说,用“strange”修饰食物,想表示“陌生 / 不同的食物”,但对于当地人来说,却是表示“古怪的食物”。后者又可分为三种:语用内容的差异、言外行为的差异、使用语境的差异。例如:汉语见面时人们常说的“吃了吗?”相当于英语中的“It’s a fine day, isn’t it?”如果学生缺乏对英语表达习惯的了解,就会导致语用失误。若英美当地人问“,Do you have a watch?”其言外之意是想问时间,如果回答“Yes, I do.”就无法完成交际,这属于言外行为的差异。又如,“对不起。”有两种表达方式:“Sorry.”和“Excuse me.”前者表示歉意和愧疚,而后者主要用来表示请求。如果是不小心踩到别人的脚,用“Excuse me.”就不合适,而应该说“Sorry.”从教师角度来看,学生在交际中之所以产生负迁移,原因之一是“教师未处理好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将教学重点只放在语言形式上”(胡文仲,1994)。也就是说,教师只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交际能力的培养。我国的中学甚至大学外语教学,不够重视文化的教育,使得学生学习语言时只了解怎样正确拼写、造句,而不知道所学语言应该在何种场合下使用以及为何这么用。
  原因之二是教师认为学生毕业后可以在实际的跨文化交往中学习交际文化知识,因此把课堂时间完全用在语法规则讲解和句型操练上。在实际交往中,学生很自然地就将汉语的使用习惯带入到跨文化语境中,于是不可避免地受到挫折。
原因之三是教师本身,尤其是中学教师,对中外文化差异不甚熟悉,对其缺乏充分的认识和研究,因而在教授学生如何说话、何时说话以及为什么要那么说等方面感到茫然。所以,学生在交际中很容易错误地将汉语的表达方式套用到英语中去,或者将具有不同语用特征的英语同义结构看作是完全同义,从而不加选择地使用。
  四、负迁移现象对中学英语教学的启示中学生由于语言能力不足以及对语境缺乏充分的了解,学习英语时不由自主地会把本族语的语言习惯、思维方式、交际方法和对文化的理解套用至英语中去,从而导致语言和语用失误。那么,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减少这样的表达方式上的差异,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呢?
  1. 坚持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并重的原则,正确处理好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关系。
  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使每一位高中毕业生都具有基本的英语语言素养,也就是具备共同的语言能力基础,而语言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课堂教学既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培养语言能力和发展交际能力的关系。Canale 和 Swain(1980)认为,交际能力包括 :(1)语言能力,即对语法的理解和使用的6能力 ;(2)社会语言能力,即根据社会环境恰当地、得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 ;(3)语篇能力,即语言表达符合逻辑关系的能力、语句通顺的能力 ;(4)策略能力,即能够使用语言或非语言手段克服交际障碍的能力。语言能力在组成交际能力的四种成分中处于领先地位,是交际的基础。没有语言能力就不可能有扎实的基础交际能力。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两种极端的、片面的倾向,即所谓的“钟摆现象”。一种是只讲语言知识,忽视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变成单纯地传授知识,孤立地且脱离上下文地讲授语言知识,忽视对交际能力的培养,这显然是不对的。另一种是放松语言能力的培养,只强调交际能力的发展。有人甚至认为,强调语音、语法和词汇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训练弊多利少,有碍于学生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发展。其实,这种认识也是偏颇的。没有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就是一句空话。笔者认为,加强语言基础训练是发展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前提。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表明,学生在交际中所出现的失误以及学习中所出现的差错归根结底还是属于基本功问题,妨碍学生学习进步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基本功不扎实。
  英语教学既要重视语言知识教学,也要注重发展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近年来,英语教学,尤其是中学英语教学,存在着放松语言能力培养的倾向,片面地追求交际能力的发展,因而学生在交际中出现了许多基础性的读音错误、主谓语不一致、动词变化及时态用法混乱等问题,这些应当引起英语教师的高度重视和深思。
  2. 加强文化教学,注重文化差别,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长期以来,文化教学在外语教学中所占的地位很低,这主要是受结构主义语言学和心理学的影响,使外语教学仅局限于语言形式和结构本身,而把语言与文化分隔开来。近几年来,随着社会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发展,人们已开始认识到单纯教授语言知识是不行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2003)就明确提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综合发展的基础上。
  “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是我们生存、思维、感觉和与别人发生关系的环境,是联结人们的粘合剂”。它包括人们如何生活、如何组织社会,人们在不同场合的表现,人们的风俗习惯(譬如吃什么、如何吃)以及各种禁忌等等。语言是文化的产物,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因此,要想避免或减少学生在交际中的失误,英语教学必须加强文化教学,注重文化的渗透。我们不仅要教授语音、词汇和句法,让学生掌握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准确地运用语言,而且还要使学生了解英语的社会文化,从而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正确使用语言,恰当地把握语言环境,熟练地运用各种手段,以达到英语教学的目的。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有效地渗入文化教学?笔者认为,教师必须要对英汉文化进行必要的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这方面的敏感性,使他们学会应该做什么、应该讲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不应该讲什么,以及为什么会这么做、这么讲。对比分析的同时,教师要着重找出两者的异同,有针对而且有系统地对一些文化点加以介绍,并对不同文化点进行反复的训练和模拟,从而使学生在交际中避免或减少负迁移。
  3. 运用词块教学法,克服母语负迁移的影响。Becker(1975)提出了词块的概念,主要指固定的或半固定的程式化了的语言结构,如短语、固定搭配和句子框架结构。语言学习者通常先以词块的形式接受语言,然后模仿、套用,等到具备了语法能力后,就可以对词块进行加工,或填充,或重组,达到创造使用的阶段。词块融词义、词法、句法和语境为一体,培养学生养成以词块为基本单位来记忆和使用词汇的习惯,按照词汇意义进行搭配,使用过程中不断提高自我监控意识,提高学生的词汇搭配能力和英语思维能力,从而说出更地道的英语,克服母语负迁移的影响。7五、结语无论是语言交际能力,还是文化意识与词块意识的培养,都离不开特定语境中的运用。我国学生学习英语、运用英语的最常见的场所是在课堂中,缺乏自然的英语语言环境和文化环境。因此,教师要尽可能设置真实的语境,为学生创造各种运用语言的氛围。例如,设计有关学生生活的话题进行交流,提供运用语言交流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将课堂中学到的语言知识与技能应用于适当的情境中,对有效掌握语言的方法、学习策略进行指导,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因素,加强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从而减少交际中语用负迁移的现象,真正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Becker, J. 1975. The Phrasal Lexicon[A]. In Nash-Webber, B. & Schank, R. (Eds.).Theoretical Issuesi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C]. Cambridge:Bolt, Beranek, and Newman.Brown, H. 1987.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Teaching[M].

用户搜索

疯狂英语 英语语法 新概念英语 走遍美国 四级听力 英语音标 英语入门 发音 美语 四级 新东方 七年级 赖世雄 zero是什么意思赤峰市和美佳园英语学习交流群

网站推荐

英语翻译英语应急口语8000句听歌学英语英语学习方法

  • 频道推荐
  • |
  • 全站推荐
  • 推荐下载
  • 网站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