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南开大学将一万米长跑纳入马拉松特色课程,并允许学生跑走结合完成考核这一举措?

近日,多名IP显示为天津的网友在社交平台发文称南开大学体测要跑10000米,并晒出南开大学10000米长跑评分表。对此,南开大学体育部刘老师表示,每年秋季学期学校会安排学生进行跑步、跳远、肺活量等8项体质测试,其中跑步测试设50米短跑和1000米慢跑,并未单独设置10000米长跑项目。网传的10000米长跑是春季学期面向大一新生开设的马拉松特色课程,评分表不属实,学校未按55分钟满分标准执行考核,而是让学生以跑走结合的形式完赛,且该课程往年满分率很高。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2 个回答

追风少年

1、课程设计的初衷

南开大学把一万米长跑纳入马拉松特色课程,应该是出于多方面的考虑。一方面,长跑对于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有着显著的作用。在现代社会,学生们普遍面临着较大的学业压力,缺乏足够的运动时间,身体素质不容乐观。通过这样的特色课程,能够引导学生参与长跑锻炼,增强体质,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这也为秋季的常规体测做准备。让学生提前适应长跑训练,在体测时能够更加从容应对,取得更好的成绩。而且,将马拉松特色课程与专项体育课结合起来,丰富了体育课程的内容和形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选择,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热情。

2、考核方式的合理性

允许学生跑走结合完成一万米长跑考核,这种考核方式是比较人性化的。不是所有学生都具备长时间持续奔跑的能力,尤其是对于一些平时缺乏运动的学生来说,强行要求他们全程奔跑可能会造成身体损伤。跑走结合的方式降低了考核的难度,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到课程中来,并且能够顺利完成考核。这不仅体现了学校对学生身体状况的关怀,也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运动基础和身体条件,这种灵活的考核方式能够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得到锻炼和提升。

3、实际执行的效果

根据南开大学体育部老师的介绍,该课程的满分率很高,且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不及格的学生。这说明这种课程设置和考核方式在实际执行中是有效的。学生们通过参与课程,不仅提高了自己的长跑能力,还增强了自信心。而且,课程中老师会讲授长跑的注意事项和训练技巧,这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实用的知识。学生们在今后的生活中,无论是在学校组织的体育项目中,还是在日常的健身锻炼中,都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身体,提高运动效果。

4、可能存在的争议

当然,这个举措也可能会引发一些争议。有人可能会认为,一万米长跑对于一些学生来说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即使是跑走结合,也可能会给学生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压力。而且,这种考核方式是否能够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也存在一定的疑问。毕竟,跑走结合和全程奔跑的锻炼效果可能会有所不同。另外,对于一些身体条件不适合长跑的学生来说,这种课程可能会让他们感到困扰。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小飞

一、课程设计合理性探讨

1、形式创新

将一万米长跑纳入特色课程而非强制体测,避免一刀切标准,赋予学生自主选择权。此举既保留了长跑训练的核心价值,又减轻了体能较弱学生的心理压力。

2、内容衔接

课程与秋季体测形成互补关系,学生通过系统性训练提升耐力,为体测中的短跑、跳远等项目奠定基础。例如,长跑训练可增强肺活量,间接提升跳远成绩。

3、教学支撑

课程包含专业指导,教师教授长跑技巧与注意事项,降低运动损伤风险。这种“理论+实践”模式有助于学生科学训练,避免盲目跑步导致的健康问题。

二、考核方式科学性评估

1、跑走结合的灵活性

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状态调整节奏,既保障训练强度,又避免过度疲劳。此方式符合运动科学中“循序渐进”原则,有助于长期坚持。

2、公平性考量

评分标准未设硬性时间门槛,而是以完赛为基准,兼顾不同体能水平学生的需求。例如,体能较差者可通过“跑走结合”完成训练,而体能较好者则可追求更高配速。

3、效果验证

据校方数据,该课程满分率较高且无不及格学生,表明考核方式能够客观反映训练成果,同时避免因难度过高导致学生抵触。

三、潜在问题与改进空间

1、体能差异的适应性

对于患有运动禁忌症或基础体能极差的学生,课程可能仍存在参与障碍。建议增设替代性训练方案,如游泳、骑行等,确保所有学生均能获得锻炼机会。

2、安全保障机制

长跑训练需强化医疗支持,例如配备急救人员、设置中途补给点等,以应对突发状况。

3、长期效果跟踪

课程结束后,学生能否持续保持运动习惯仍需观察。建议建立运动档案,记录学生训练数据,为后续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 0 关注
  • 0 收藏,47 浏览
  • 广州小强 提出于 3天前

相似问题